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
一、伤寒病的表现:
1. 发热:多呈稽留热型,体温可在 39℃ - 40℃ 左右,持续 10 - 14 天。
2. 消化道症状:发病初期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3.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4.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是伤寒的特征之一,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快不明显。
5. 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 7 - 13 天可出现玫瑰疹,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多在胸、腹、背部,数量不多。
6. 肝脾肿大:多数患者在病程第 1 周末可出现脾肿大,第 2 周后肝也可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
2.伤寒病的治疗方式:
1.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至体温正常后 15 天或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 对症治疗:针对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不宜用大量退热药,以免虚脱;便秘者可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使用缓泻剂;腹泻者可调节饮食并使用收敛剂。
3. 病原治疗: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可有效杀灭伤寒杆菌,控制病情。
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症状改善情况等。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防止再次感染。若出现病情反复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