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有多种症状表现且需合理处理。
一、临床症状: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为明显。易出现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不爱活动。还会有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等。常有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由于免疫力下降,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2.处理措施: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去除病因方面,若是喂养不当导致,需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若是慢性疾病引起,则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铁剂是治疗关键,多选用二价铁盐,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同时可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一般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 - 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7 - 10天达高峰,2 - 3周后下降至正常。血红蛋白通常在治疗1 - 2周后逐渐上升,一般治疗3 - 4周达到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6 - 8周,以增加铁储存。
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治疗效果。注意铁剂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出现严重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