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因具体情况而异。
一、肠梗阻的表现:
1.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发作时伴有肠鸣,自觉腹内有气块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这是由于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管强烈蠕动所致。
2.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呕吐物随梗阻部位不同而变化,高位肠梗阻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胆汁;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
3. 腹胀:一般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
4.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尚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有少量排气、排便,易造成假象。
2.肠梗阻的建议
1. 基础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通过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丢失情况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治感染和中毒,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2.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解除梗阻原因、肠切除肠吻合术、短路手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
3.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等。主要措施有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中医中药治疗等。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腹痛腹胀情况、呕吐及排气排便情况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