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的发病原因有鞘状突未闭、腹股沟区肌肉薄弱、腹内压力增高、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等。
1. 鞘状突未闭: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下降至阴囊时,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鞘状突会自行闭合。若鞘状突未能闭合,就会留下一个通道,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等可通过此通道进入腹股沟或阴囊,从而形成疝气。
2. 腹股沟区肌肉薄弱:小儿腹股沟区的肌肉、筋膜等组织相对薄弱,无法像成人那样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当腹内压力增加时,容易使腹腔内容物突破薄弱区域,形成疝气。
3. 腹内压力增高:小儿经常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会导致腹内压力反复升高。长期的腹压增高,会对腹股沟区薄弱部位产生较大的压力,促使腹腔脏器通过薄弱处突出,引发疝气。
4. 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小儿存在先天性的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异常,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的路径异常等,这些异常增加了疝气发生的风险。
5.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小儿疝气患者,遗传基因可能使后代患疝气的几率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小儿腹股沟区组织的发育,使其更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进而引发疝气。
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小儿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若发现小儿腹股沟或阴囊处有可复性肿块,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需遵循医生建议,必要时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