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在发病机制、疝块形状、疝内容物突出途径、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情况、精索与疝囊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治疗方法上存在区别。
1. 发病机制:腹股沟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2. 疝块形状:腹股沟斜疝的疝块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腹股沟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 疝内容物突出途径:腹股沟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降入阴囊;腹股沟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情况:腹股沟斜疝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腹股沟直疝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仍可突出。
5. 精索与疝囊关系:腹股沟斜疝精索在疝囊后方;腹股沟直疝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6.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腹股沟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7. 治疗方法:两者都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岁以下婴幼儿、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禁忌手术者。手术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患者,都要注意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术后患者需遵循医生嘱咐,定期复查,合理饮食与休息,促进身体恢复,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