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若不治疗会引发胆囊穿孔、胆囊坏疽、胆源性肝脓肿、感染性休克、胆瘘等危害。
1. 胆囊穿孔:急性胆囊炎持续发展,胆囊内压力不断升高,胆囊壁因缺血、坏死而变薄,最终可导致穿孔。穿孔后胆汁流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2. 胆囊坏疽:炎症长时间侵袭,胆囊壁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胆囊组织坏死,即胆囊坏疽。此时病情严重,疼痛加剧,还可能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增加治疗难度和并发症风险。
3. 胆源性肝脓肿:胆囊炎症蔓延至肝脏,细菌可通过胆管或血管进入肝脏,引发肝脓肿。患者会出现高热、肝区疼痛、乏力等症状,影响肝脏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
4. 感染性休克:细菌及其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和炎症反应,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障碍等,死亡率较高。
5. 胆瘘: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破溃,可形成异常通道,即胆瘘。胆汁通过胆瘘流入其他部位,可引起局部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等问题,延长病程,影响患者康复。
急性胆囊炎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日常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以促进身体恢复,降低疾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