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史及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等。
1.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常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能有意识障碍,症状多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且持续不缓解。
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在发病24小时内可能正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诊断更敏感,DWI序列可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高信号梗死灶。血管造影如DSA、CTA、MRA等可明确血管病变情况,判断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
3. 病史及危险因素:患者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病史,或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增加了脑梗死发病风险。
4.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了解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及寻找病因;心电图检查可排查心脏疾病导致的栓子脱落引发脑梗死。
5. 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脑出血、颅内肿瘤、脑脓肿、低血糖昏迷等可导致类似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疾病。
脑梗死诊断明确后,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