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危害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等。
1. 呼吸困难:随着心力衰竭病情进展,肺部淤血加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从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在活动后出现气促,到端坐呼吸,需端坐位或半卧位才能缓解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严重影响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2. 乏力: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灌注,肌肉等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身体乏力、疲倦,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简单的活动如行走、上下楼梯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3. 水肿:心力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力升高,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如双下肢,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增加身体负担,影响各脏器功能。
4.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心力衰竭导致肝脏和肾脏淤血,影响其正常的血液灌注和代谢功能。肝脏淤血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肾脏灌注不足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肌酐升高等,严重影响肝肾功能,甚至发展为慢性肝肾疾病。
心力衰竭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控制水分和钠盐摄入,减轻心脏负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