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跳蚤叮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实验室感染等。
1. 跳蚤叮咬:跳蚤是鼠疫杆菌的重要传播媒介。当跳蚤吸食染疫动物的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跳蚤体内大量繁殖,堵塞跳蚤的消化道。此时跳蚤再次叮咬其他动物或人时,会将含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反吐到新的宿主体内,从而导致新的宿主感染鼠疫。
2.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或患者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感染。比如在处理染疫动物的皮毛、肉等过程中,若皮肤有破损,鼠疫杆菌就可能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3. 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短时间悬浮,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可能感染鼠疫,这种传播方式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4. 消化道传播:食用未彻底煮熟的染疫动物肉类,鼠疫杆菌可通过口腔、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进而引发感染。
5. 实验室感染:在实验室中,如果操作不当,接触到含有鼠疫杆菌的样本,也有感染的风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日常生活中,在鼠疫流行地区要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死亡动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严格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病情延误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