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骨质疏松多因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药物影响等,导致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质增生常因关节长期磨损、创伤、体重过大、姿势不良等,机体为适应力学变化而产生代偿性新骨增生。
2. 症状表现:骨质疏松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疼痛,以腰背痛多见,还会有身高变矮、驼背,严重时易发生脆性骨折;骨质增生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有时可触及增生的骨质。
3. 影像学特征:骨质疏松在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变细;骨质增生X线可见关节边缘有唇样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4. 治疗方法:骨质疏松治疗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为主,严重骨折时可能需手术;骨质增生治疗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为主,常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止痛,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
日常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损伤。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遵医嘱治疗,以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