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等。
1. 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等,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活动后心室率不超过110次/分钟,以减轻房颤导致的心悸、气促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脏功能的过度消耗。
2. 预防血栓栓塞: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常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估如CHADS₂、CHA₂DS₂-VASc评分等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及选择合适的药物,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3.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采用药物复律、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方法。药物复律常用胺碘酮等药物;电复律是通过一定能量的电流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等送达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活动病灶,恢复正常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房颤相关症状。
慢性房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戒烟限酒。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控制盐和脂肪摄入。定期就医复查,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