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可引发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等。
1. 病毒特性: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纳米,有包膜,包膜上镶嵌着糖蛋白刺突,这些刺突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还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也可经性传播,病毒可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输血传播也有报道。
3. 症状表现: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可自行缓解。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成人感染后也可能引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4. 流行情况: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后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广泛传播,引发多次疫情。
5. 诊断与治疗: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如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清理积水等,减少蚊虫滋生。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旅行时,更要加强防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