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包含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 病史:患者通常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或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病史,长期的相关疾病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埋下隐患。
2. 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活动后可加重,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相关症状,如发绀、水肿等。
3. 体征:可见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心脏体征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右心室肥厚或扩大。
4.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的氧合及酸碱平衡情况,对判断呼吸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痰细菌学检查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5.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基础疾病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等征象;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右心室肥大、肺型P波等改变;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测量右心室大小、厚度及功能,评估肺动脉压力。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发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适度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定期就医复查,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