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排便肛门出血可能是便秘、肛裂、直肠息肉、肠炎、肛周湿疹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便秘:因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用力排便时易损伤肛门黏膜导致出血。日常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增加水分摄入,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若便秘严重,遵医嘱用开塞露润滑肠道促进排便、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小麦纤维素颗粒增加粪便体积。
2. 肛裂:多由长期便秘或腹泻引起肛管皮肤裂伤。要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用温水坐浴。遵医嘱涂抹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愈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修复受损皮肤、龙珠软膏消肿止痛。
3.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排便时可能擦破出血。较小息肉可定期观察,较大或有症状息肉通常需手术切除,术后注意护理,预防感染。
4. 肠炎:肠道受细菌、病毒等感染引发炎症,肠黏膜受损出血。细菌感染的肠炎,遵医嘱用头孢克肟颗粒抗菌、蒙脱石散止泻、布拉氏酵母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5. 肛周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肛周皮肤炎症,搔抓后可出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肛周干燥。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地奈德乳膏抗炎、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
日常要注意孩子饮食均衡,避免久坐,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定期复查。若出血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