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骨折还是骨质疏松可从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血液检查等方面入手。
1. 症状:骨折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部位会迅速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畸形、异常活动等。而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全身骨痛,以腰背部较为常见,疼痛通常为弥漫性,没有固定压痛点,还可能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表现。
2. 病史:骨折多有明确的摔倒、撞击等外伤史。骨质疏松则常与年龄增长、女性绝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易患病。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时,骨折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出现骨折线。骨质疏松在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变细。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对于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高;在骨质疏松诊断上,能更准确评估骨量丢失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可鉴别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还能发现早期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髓水肿等细微变化。
4. 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T值小于等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而骨折主要依据受伤情况和影像学表现诊断,骨密度检测对骨折诊断意义不大。
5. 血液检查:骨折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也可能升高。骨质疏松患者血液检查一般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异常。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多晒太阳,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摄入。若出现骨骼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