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临床症状有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神经损伤症状、身高变矮等。
1.疼痛:是最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胸背部或腰背部突发剧痛,活动、翻身、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剧,部分患者疼痛会向腹部或下肢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钝痛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休息。
2.脊柱畸形:随着病情发展,椎体因骨质疏松及骨折逐渐压缩变形,导致脊柱出现后凸或侧弯畸形,外观上可见背部明显隆起或脊柱向一侧偏斜,不仅影响身体美观,还会进一步加重脊柱力学结构改变。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及脊柱稳定性破坏,患者脊柱活动范围明显减小,难以进行正常的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也会受到极大限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4.神经损伤症状:少数情况下,骨折块移位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下肢麻木、无力、感觉减退,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5.身高变矮:多个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椎体高度逐渐降低,导致患者身高明显变矮,这也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一个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日常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与重体力劳动,防止脊柱再次受伤。同时,要注重补充钙和维生素D,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与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