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炎性假瘤与肝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的回声特征、边界清晰度、血流信号表现、生长速度及治疗方式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回声特征:肝炎性假瘤多呈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内部回声常不均匀,可见片状高回声区,后方回声轻度增强;肝血管瘤则以高回声为主,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呈“筛网状”或“蜂窝状”结构,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
2.边界清晰度:肝炎性假瘤边界多模糊不清,与周围肝组织呈浸润性过渡,部分病例可见“伪足”样突出;肝血管瘤边界清晰锐利,可见完整包膜回声,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确。
3.血流信号表现:肝炎性假瘤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彩色多普勒仅见散在点状血流,阻力指数较高;肝血管瘤内部血流丰富,可探及“彩球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阻力指数较低。
4.生长速度:肝炎性假瘤生长缓慢,随访3-6个月体积变化不明显;肝血管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部分病例在6个月内体积可增加20%以上。
5.治疗方式:肝炎性假瘤以抗炎治疗为主,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肝血管瘤多采用超声随访观察,直径>5cm或有症状者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或手术切除。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灶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管瘤破裂,出现右上腹持续胀痛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就诊,抗炎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