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一类由汉坦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理性改变,通常见于鼠咬之后,患病之后会有出血、肾功能损伤等多种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出血性休克。因此患病之后需要针对性的给予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1.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
出血热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因此患病之后需要给予抗病毒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具有作用强以及起效快的特点,而且疗效比较明确,服用药物之后能够快速抑制病毒,有效阻断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控制病毒的目的。
2.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出血热的患者发病初期可以应用这类药物进行治疗。此药物在以临床上应用的比较广泛,可以用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炎症感染性疾病。早期可以促进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帮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后期则能够减轻炎症部位粘连,减少后遗症出现。
3.利尿剂
出血热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害,出现尿量过少的情况下,则需要应用利尿剂进行治疗。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利尿剂有很多,比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能够起到消肿和利尿的作用,对于出血热引起的排尿量减少,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