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一般是会引起便血的,轻症者出血量较少,一旦加重可产生大便后滴血等情况。

肠息肉指的是肠道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可影响到患者的肠道功能,在临床上分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两种类型。首先是直肠息肉,一旦发病可产生无痛性的便血,初期时的出血量较少,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导致患者在大便后产生滴血的情况。如息肉较大或者是数量较多,往往会因为重力的关系牵拉到肠黏膜,引发不同程度的脱垂。
而结肠息肉发生后,同样会引发便血表现,出血量有轻有重,病情加重后可产生大便习惯改变,主要包括大便时间及次数的改变,有时可产生便秘或者是不明原因的腹泻。当息肉发生在结肠腔内时,将会压迫到粪便,则在排出时产生变细或是呈现出扁形,有时可附着有血痕。
无论是直肠息肉还是结肠息肉,一旦发病需给予对症治疗,在出现便秘症状时可以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而腹泻严重者可服用益生菌以及蒙脱石散。对于息肉较大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等手术方法处理。
肠息肉患者要控制好日常饮食,过于油腻、辛辣性的食物不宜进食,恢复期间定期复诊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后需进行针对性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