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骨折后会肿起来。
骨折发生时,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骨折端周围的血管也会随之受损。血管破裂后,血液会从血管内流出到周围组织间隙中,引起局部出血。同时,身体的创伤应激反应会促使炎症介质释放,这些炎症介质会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等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骨折后局部的软组织也可能受到损伤,进一步加重渗出和水肿。而且,骨折后肢体的活动受限,肌肉的收缩功能减弱,静脉回流不畅,也会导致局部的液体潴留,从而引起肿胀。
在骨折早期,肿胀通常较为明显,表现为受伤部位的皮肤紧张、发亮,甚至可能出现张力性水疱。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骨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如复位、固定等,肿胀会逐渐减轻。例如,一些简单的闭合性骨折,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肿胀会在数天到几周内逐渐消退。但如果骨折较为严重,如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或者治疗不及时、不恰当,肿胀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加重肿胀和疼痛。
骨折后应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和肿胀;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注意观察肿胀的变化,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