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水泡可能是足部多汗、真菌感染、鞋子不透气、密切接触传染、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保持足部干爽、使用抗真菌药物、选择合适鞋子、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等。
1. 足部多汗:足部汗腺丰富,若经常处于闷热环境或运动量大,会导致多汗。汗液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易引发脚气水泡。平时要勤换鞋袜,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可使用止汗剂如乌洛托品溶液,遵医嘱每晚睡前涂抹;也可选用明矾溶液泡脚,每周2 - 3次;还可使用5%甲醛溶液,按医嘱适量使用。
2. 真菌感染:红色毛癣菌等真菌侵袭足部皮肤,破坏皮肤角质层,引发炎症形成水泡。可外用抗真菌药膏,如联苯苄唑乳膏,每天涂抹1 - 2次;酮康唑乳膏,早晚各涂一次;特比萘芬乳膏,每日1 - 2次,均需遵医嘱用药。
3. 鞋子不透气:长期穿不透气的皮鞋、胶鞋等,使足部处于潮湿闷热环境,利于真菌生长。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如布鞋、运动鞋。也可在鞋内放置竹炭鞋垫吸湿除臭。还可定期用酒精擦拭鞋子内部消毒。
4. 密切接触传染:与患有脚气的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易被传染。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的拖鞋、座椅等进行消毒。若已被传染,可遵医嘱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片、灰黄霉素片治疗。
5. 自身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等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真菌侵犯引发脚气水泡。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如慢跑、瑜伽等。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匹多莫德颗粒、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增强免疫力。
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搔抓水泡以免继发感染。选择合适的鞋袜,定期对生活用品进行消毒。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