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是皮肤损伤、遗传、炎症反应、免疫异常、局部张力增高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手术、药物、激光等。
1. 皮肤损伤:皮肤受到切割、烧伤、蚊虫叮咬等各种创伤后,在修复过程中可能过度增生形成瘢痕疙瘩。对于较小的因皮肤损伤形成的瘢痕疙瘩,可外用硅酮凝胶、积雪苷霜软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遵医嘱用药;较大的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联合浅层X线放疗。
2. 遗传:部分人因遗传因素,皮肤在受伤后更容易出现瘢痕疙瘩。对于这类情况,可在瘢痕疙瘩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5-氟尿嘧啶注射液,遵医嘱使用;也可采用激光治疗,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等。
3. 炎症反应:局部皮肤长期存在慢性炎症,刺激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引发瘢痕疙瘩。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罗红霉素片,遵医嘱用药控制炎症;炎症缓解后,根据瘢痕疙瘩情况选择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4. 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免疫系统对伤口修复过程产生错误调控,导致瘢痕疙瘩形成。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胸腺肽肠溶片,遵医嘱用药;也可结合冷冻治疗,降低免疫反应。
5. 局部张力增高:皮肤局部张力较大,如关节部位,伤口愈合时受到持续牵拉,易形成瘢痕疙瘩。可通过佩戴弹力套,减轻局部张力;还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壳聚糖凝胶,遵医嘱促进愈合,减少瘢痕疙瘩形成。
治疗期间要保持瘢痕部位清洁,避免搔抓、摩擦,防止二次损伤。饮食上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恢复。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