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可能是外伤、鼻中隔手术并发症、鼻腔感染、化学物质刺激、特殊传染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手术修复、药物治疗等。
1. 外伤:如鼻外伤、挖鼻等导致鼻中隔黏膜破损,若未妥善处理,长期发展可形成穿孔。对于较小穿孔,可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涂抹,促进黏膜修复;若穿孔较大,待炎症消退后,可考虑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通过转移黏膜瓣等方式修复穿孔部位。
2. 鼻中隔手术并发症: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损伤鼻中隔黏膜及软骨,术后愈合不良引发穿孔。术后需定期复查,若发现穿孔较小,可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滴鼻,促进黏膜愈合;若穿孔较大影响呼吸等功能,需再次手术修复,如采用颞肌筋膜修补术等。
3. 鼻腔感染:如鼻结核、鼻梅毒等特异性感染,或长期慢性鼻炎等非特异性感染,炎症侵袭鼻中隔导致穿孔。对于特异性感染,如鼻结核,需遵医嘱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抗痨治疗;非特异性感染,可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改善鼻腔炎症。
4. 化学物质刺激:长期接触如铬、汞等化学物质,刺激鼻中隔黏膜,使其发生糜烂、溃疡,最终形成穿孔。首先要脱离接触此类化学物质,然后使用复方薄荷脑滴鼻液、液体石蜡滴鼻,保持鼻腔湿润;若穿孔较小,可尝试使用硝酸银溶液烧灼穿孔边缘,促进愈合。
5. 特殊传染病:如麻风病等,侵犯鼻中隔组织,造成穿孔。对于麻风病,需遵医嘱使用氨苯砜片、氯法齐明软胶囊、利福平胶囊联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根据穿孔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修复。
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挖鼻,防止鼻腔再次受伤。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