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道炎症性疾病等情况时需要考虑做肠镜检查。
1. 便血:便血是较为常见的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的情况。很多肠道疾病都可能引发便血,如痔疮、肛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痔疮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多在排便后出现,颜色鲜红;而肠道息肉、肿瘤等导致的便血,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颜色可呈暗红色,通过肠镜检查能够直观地观察肠道内的情况,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
2. 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习惯突然发生变化,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也可能是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像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肠道内是否有肿物、炎症等异常,从而找到排便习惯改变的根源。
3. 腹痛:长期或反复出现的腹痛,尤其是下腹部疼痛,可能与肠道疾病相关。肠道的炎症、梗阻、肿瘤等都可能引发腹痛。通过肠镜可以直接查看肠道黏膜的状态,有无溃疡、肿物等病变,帮助医生判断腹痛的病因,以便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4. 腹部肿块:在腹部触摸到肿块,且怀疑肿块来源于肠道时,需要进行肠镜检查。肠道的肿瘤、囊肿等都可能表现为腹部肿块。肠镜能够清晰地看到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判断肿块的性质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5. 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常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肠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炎症程度、范围,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肠镜检查前,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好肠道准备工作,一般需要提前禁食并服用清肠药物,以确保肠道清洁,利于检查时清晰观察肠道情况。检查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放松。检查后可能会有轻微腹胀、腹痛等不适,通常会逐渐缓解。若出现严重腹痛、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