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近视分为肝肾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等类型。
1. 肝肾不足: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肾藏精,肝肾同源。当肝肾不足时,眼睛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容易出现近视。此类患者常伴有眼干、眼涩、视物模糊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2. 心脾两虚: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两虚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无法上荣于目。这类近视患者往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同时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眼睛容易疲劳,视力逐渐下降。
3. 气血不足:气能行血,血能养目。气血不足时,眼部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视力。患者通常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睛干涩,还可能有面色苍白、肢体麻木等症状,身体较为虚弱,容易疲劳。
4.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也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眼胀、眼痛、视物不清,还可能伴有情绪烦躁、胁肋胀痛等症状。
5. 脾虚湿困: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内生,上泛于目,可导致近视。患者多有眼眵增多、视物昏花等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中医治疗近视需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保护视力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