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干流鼻血可能是空气干燥、外伤、鼻部炎症、鼻中隔偏曲、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改善环境湿度、处理外伤、治疗炎症、矫正鼻中隔、治疗血液疾病等。
1. 空气干燥: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下,鼻腔黏膜水分易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比如秋冬季节,室内外空气湿度低,就易出现这种情况。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保持鼻腔湿润,也可在鼻腔涂抹石蜡油、薄荷油等,缓解干燥。
2. 外伤:挖鼻、用力擤鼻、鼻部受到撞击等外伤,会直接损伤鼻腔黏膜和血管,导致流鼻血。挖鼻时指甲可能划破黏膜,用力擤鼻会使鼻腔压力骤增引发血管破裂。应避免不良挖鼻习惯,若因外伤出血,可按压鼻翼止血,若伤口较大需就医处理。
3. 鼻部炎症: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症,会使鼻腔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黏膜较脆弱,容易出血。炎症刺激还会导致分泌物增多,频繁擦拭也可能加重出血。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药物控制炎症。
4.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会导致偏曲侧鼻腔黏膜变薄,受气流、尘埃刺激后易破损出血。部分人因先天发育异常或鼻部外伤后引起鼻中隔偏曲。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严重时需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
5.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腔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这类疾病较为复杂,需要就医进行详细检查诊断。确诊后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酚磺乙胺注射液、血宁糖浆等药物治疗。
日常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避免用力擤鼻和挖鼻,积极治疗鼻部基础疾病。若鼻出血频繁或出血量大,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