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医生把脉是阴虚体质,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通宵做梦头昏脑胀,口干口苦,伴有幻想,吃饭正常.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经医生开了两个疗程的中药吃了还没效
化验,检查结果:多年伴有前列腺炎和膀胱炎,时有复发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现在很苦恼,求助药方
阴虚治以养阴清热,交通心肾,药用:龟板,鳖甲,生地,熟地,柏子仁,半夏各15g,草决明,石决明各12g,远志,石菖蒲,焦枣仁,夏枯草各10g.日一剂水煎服,还有就是应该再去其他地方看一下中医,也许是医生把脉错误.
病情分析:
从你的描述来看应该和肾阴虚有关
指导意见:
建议注意休息,可以用补肾阴的药物配合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
生活护理:
建议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紧张,不要吃辛辣食物
针对神经衰弱可采取以下方法:
中医治疗神经衰弱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中医在治疗神经衰弱时,注重辨证分型,补充气血,调理阴阳,养心安神.那么,一般神经衰弱吃什么中药比较好?
1.阿胶.阿胶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和滋阴润燥之功效.因此,中医常用阿胶来治疗神经衰弱证属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的患者,能迅速改善头晕乏力,心烦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状.阿胶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5克~15克,入汤剂烊化对服,胃弱便溏者慎用.
2.熟地黄.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功效.作为补血滋阴益精之要药,熟地黄对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及心肾不交型神经衰弱均有较好的疗效,能很快缓解神疲乏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熟地黄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10克~30克,水煎服,脾虚便溏者慎用.
3.灵芝.灵芝性平,味甘,归肾,肝,心,肺经,具有益气养血,养心安神,健脾益胃,滋补强壮之功效.灵芝是临床常用的滋补品,其养心安神,益气养血的功效显著,是治疗神经衰弱的天然中药,可用于神经衰弱的各种类型,对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患者的疗效尤佳.灵芝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10克~15克,水煎服.
4.人参.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参补气生津,安神益智的作用甚佳,对神经衰弱证属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及心肾不交型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人参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5克~10克,水煎服,也可每次1.5克~2克,研末吞服.
5.五味子.五味子性温,味甘,酸,归肺,心,肾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效.作为滋肾生津,宁心安神的中药之一,五味子治疗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证属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型的患者使用.五味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3克~6克,水煎服.
6.当归.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当归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神经衰弱的天然中药之一.作为补血活血之要药,可用于神经衰弱的各种类型,对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及气滞血瘀型患者的疗效尤佳.当归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一般每次5克~15克,水煎服.
以上介绍的几款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都是中医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养神安神之良药.患者在治疗神经衰弱时,如果要选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的话,必须要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用药,以免药不对症而引起严重后果.
而针对阴虚:
1,六位地黄丸是平补三阴,并以补肾阴为主,需要服药很长时间,至少三个月
2,知柏地黄丸是在六位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两味清热降火药,更加侧重滋阴降火,如果自身没有明显的热象,比如牙痛,五心烦热,潮热等热的症状,应该选用六位地黄丸.
3,平时可以在酒里泡一些枸杞,也可食用,阴虚属于体内阴阳不平衡,而食品性多平和,对阴虚症状的改善没有太明显的作用.
4,也可有食疗方法:虚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养胃.《本草汇》说它“滋阴除蒸”.《随息居饮食谱》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民间也认为鸭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猪肉
性平,味甘咸,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清代医家王孟英说:“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本草备要》亦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泽皮肤.”所以也适宜阴虚体质者食用.
鸡蛋
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凡阴虚之人食之颇宜,尤其是鸡蛋同大豆一起食用,如民间习惯用鸡蛋与豆浆同食,更有益处.
牛奶
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或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或曰“滋润五脏”,“滋润补液”.凡体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
甲鱼
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为清补佳品,对阴虚之人,食之最宜.《本草备要》中说它能“凉血滋阴”.《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甲鱼可以“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甲鱼对阴虚血热或阴虚火旺,虚劳骨蒸者,更为适宜.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之人食之亦宜.
龟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血,故阴虚者宜食之.《医林纂要》中就曾说它能“治骨蒸劳热,阴虚血热之症”.由乌龟壳加工而成的龟板或龟板胶,同样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阴虚之人也宜服食.
干贝
又称江珧柱,马甲柱,为一种海鲜食品.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肾.《本草求真》说它能“滋真阴”.《本草从新》称它“疗消渴”.干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高蛋白食品,故阴虚之人宜常用干贝炖汤,最为有益.
海参
有滋阴,补血,益精,润燥的作用.《药性考》说它“降火滋肾”.《食物宜忌》亦载:“海参补肾精,益精髓”.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海参能“滋阴,补血,润燥”.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味珍品,大能补益,又能滋阴,阴虚体质宜常食之.
蛤蜊
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古代医家认为“蛤蜊功同蚌蚬,滋阴明目”.明·缪希雍曾经指出:“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可见阴虚体质或阴虚病人,包括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结核病以及肿瘤病等,食之颇宜.
蚌肉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滋阴,清热,明目的功效.清·王孟英也认为蚌肉能“清热滋阴,养肝凉血.”阴虚之人常用蚌肉煨汤食用,最为适宜.
乌贼鱼
性平,味咸,既能补血,又善滋阴.《医林纂要》就曾说它“大能养血滋阴”.清代医家黄宫绣亦云:乌贼鱼肉“其性属阴,入肝补血,入肾滋水.”对肝肾阴虚者,食之最宜.
鳆鱼
又称石决明肉.有滋阴清热,益精明目的作用.如《医林纂要》说它“补心暖肝,滋阴明目”.清·王孟英亦说:“补肝肾,益精明目,愈骨蒸劳热.”鲤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品,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目翳目暗或雀目夜盲,对结核病阴虚的低热不解,潮热,骨蒸盗汗,对癌症患者的阴虚体质,最为适宜.
梨
有生津,润燥,清热的作用,对肺阴虚,或热病后阴伤者最宜.《本草通玄》曾说梨“熟者滋五脏之阴”.《重庆堂随笔》还说:“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桑椹
性寒,味甘,有滋阴补血之功,最能补肝肾之阴.《本草述》认为:“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本草经疏》亦称桑椹“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还说“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尤其是肝肾阴虚体质之人出现消渴,目暗,耳鸣者,食之最宜.
枸杞子
性平,味甘,有滋阴益寿之功,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结核病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食之更佳.
燕窝
性平,味甘,有补气阴的功用,尤其能益肺阴,为清补佳品.凡阴虚体质,尤其是肺阴虚者,如肺结核病,支气管扩张,肺痿,老年气管炎等,最宜食之.清代医家张璐说它能“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吴仪洛说:“燕窝大养肺阴,补而能清.”《本草再新》中也有“大补元气,润肺滋阴”的记载.
银耳
性平,味甘淡,有滋阴养胃,生津润燥的作用.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银耳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民间最常用的清补食品,尤其是对肺阴虚和胃阴虚者,最为适宜.
西洋参
性凉,味甘微苦,能益气养阴,对气阴两伤之人最宜.《本草从新》说:“虚而有火者相宜”.《药性考》亦云:“西洋参补阴退热.”《增订伪药条辨》还说:“西洋参滋阴降火.”所以,阴虚或兼气虚,兼肺虚,或阴虚火旺者,食之最宜.阴虚之人忌吃人参,这是因为人参性温,有助火之弊,若改用西洋参,清补气阴,最为合拍.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獭肉
俗称水狗肉.能补虚弱,并能养阴除虚热,故凡阴虚体质或阴虚内热骨蒸之人,食之颇宜.《医林纂要》中即云:“獭肉益阴.”《本草图经》也说它“主骨蒸热劳”.獭肝也能养阴除蒸,所以,阴虚体质者,食之亦宜.
阿胶
性平,味甘,既能补血,又能滋阴.正如《本草纲目》所言:“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尤其是肺肾阴虚之人,食之尤宜.
海参
属补阴食品,有滋肾益精,养血润燥的作用.《本草求原》中就说它“润五脏”.《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海参“滋阴”.故凡阴虚体质者食之颇宜.
此外,阴虚体质还宜服食牡蛎肉,鲛鱼,马奶,羊奶,酸奶,蚬肉,淡菜,蛙肉,蹄筋,豆腐浆,菠菜,青菜,黄芽菜,山药,银耳,蘑菇,金针菇,草菇,平菇,西米,糯米,黑木耳,番茄,枸杞头,绿豆芽,甘蔗,酸梅汤,葡萄,百合,水煮花生,橘子,柑子,橙子,草莓,柚子,无花果,香蕉,西瓜,蜂蜜,蜂王浆,芝麻,南北沙参,地黄,何首乌,白芍等.
以上是对“神经衰弱,阴虚吃什么中药好”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饮食清淡为宜,并且注意均衡饮食。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