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和骨质疏松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发病原因: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病变,多继发于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结核。骨质疏松则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量丢失、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常见原因包括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药物影响等。
2.症状表现:骨结核早期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寒性脓肿、窦道等。骨质疏松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疼痛,以腰背痛多见,还可能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甚至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骨折。
3.影像学特征:骨结核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中,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表现,关节间隙可变窄。骨质疏松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变细,骨皮质变薄。
4.治疗方法:骨结核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必要时进行手术清除病灶。骨质疏松治疗则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为主,骨折患者可能需手术治疗。
日常要重视骨骼健康,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运动,多晒太阳。若出现骨骼相关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