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血小板功能异常、大量输血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预防性输注等是输注血小板的适应证。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多种原因可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不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当血小板计数过低且有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
2. 血小板功能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如血小板无力症等,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存在障碍;某些后天因素如尿毒症、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等,也会使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出血,此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3. 大量输血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在短时间内大量输入库存血,会稀释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当出现出血症状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出血时,需补充血小板。
4. 预防性输注:对于一些有创操作或手术,若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为预防术中、术后出血,可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保障操作或手术安全。
输注血小板后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防止受伤出血。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了解血小板情况,若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