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中药的水,通常是要倒掉后再进行熬制。
中药在浸泡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让药材充分吸收水分,软化组织,使有效成分更容易在后续的熬制过程中溶出。浸泡后的水虽然含有药材渗出的一些成分,但相对来说含量较少,而且这部分水中可能还夹杂着药材表面的杂质、灰尘等。如果直接用泡药的水来熬药,这些杂质可能会混入药液中,影响药液的质量和口感,甚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在正式熬药时,需要加入干净的清水,并且要根据药材的种类、数量以及具体的方剂要求,控制好加水量。一般来说,水要没过药材表面一定的高度,以保证在熬制过程中,药材能够充分受热,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出。如果加水量过少,可能会导致药材熬煮不透,有效成分无法完全释放;而加水量过多,则会使药液浓度过低,影响药效。
不同的中药方剂可能对熬药的火候、时间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倒掉泡药的水后,按照正确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熬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所以,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中药药液,泡中药的水一般是倒掉后重新加水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