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常见的有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等。
1.血管外溶血:主要是受血者体内存在IgG抗体,当再次输入不相容红细胞后,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红细胞被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吞噬破坏。这种溶血反应一般起病较为缓慢,可在输血后数天甚至数周才出现症状,常见表现有黄疸、贫血等,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血清胆红素升高,一般无血红蛋白尿。
2.血管内溶血:相对血管外溶血较为少见。多是由于血型不匹配等原因,导致输入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被激活的补体等破坏。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血红蛋白尿,尿液颜色可呈浓茶色或酱油色,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患者在输血后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贫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若确诊为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等,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