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底部疼痛可能是长期行走或站立、鞋子不合适、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生活习惯、更换合适鞋子、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 长期行走或站立: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会使足跟部承受较大压力,导致局部肌肉、筋膜疲劳,引发疼痛。日常要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工作中定时休息,活动脚部。每晚用热水泡脚 15 - 20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也可进行足部按摩,放松肌肉。
2. 鞋子不合适:鞋子过紧、过硬或鞋底缺乏弹性,会对足跟造成不良刺激,引起疼痛。选择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要挑选宽松、柔软、有良好减震功能的鞋子。可在鞋内添加柔软鞋垫,减轻足跟压力。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减少对足跟的伤害。
3.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形成无菌性炎症,引发疼痛。可进行热敷,每天 3 - 4 次,每次 15 - 20 分钟,促进炎症吸收。也可进行拉伸训练,如站立位足背屈拉伸。疼痛明显时,遵医嘱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
4. 跟腱炎:跟腱在跟骨的附着点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减少跟腱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可采用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疼痛严重时,遵医嘱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云南白药膏。
5. 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症状较轻时,可通过热敷、按摩缓解。若疼痛剧烈,影响生活,可考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可遵医嘱服用抗骨增生片、骨刺平片、藤黄健骨丸。
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