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受伤后肿了应根据外伤、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过敏、痛风等原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休息、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等。
1.外伤:脚趾受到直接撞击、挤压等外伤,导致局部组织受损,出现肿胀。应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可在受伤后的 24 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之后可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云南白药气雾剂、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胶囊等,遵医嘱用药。
2.感染:脚趾受伤后未及时处理或伤口被污染,容易引起感染,导致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需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罗红霉素胶囊等,遵医嘱用药。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导致脚趾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肿胀。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以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
4.过敏:接触某些过敏原,如鞋子、袜子等,可能引起脚趾过敏,导致肿胀、瘙痒等症状。应立即脱离过敏原,用清水清洗患处。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扑尔敏片等,遵医嘱用药。
5.痛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盐沉积在脚趾关节处,引起痛风发作,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要注意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可口服降尿酸药物,如苯溴马隆片、非布司他片、别嘌醇片等,遵医嘱用药。
受伤后要密切观察肿胀情况,若肿胀持续不消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