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椎穿刺的注意事项包括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体位、规范操作流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等。
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头颅 CT 检查阴性,或需要通过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释放血性脑脊液以减轻症状等情况。
禁忌证:颅内压明显增高,特别是有脑疝迹象者;穿刺部位有感染;病情危重,处于休克状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体位:
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腰椎 3 - 4 间隙或腰椎 4 - 5 间隙。
体位:患者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以增大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
3. 规范操作流程:
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消毒,范围直径约 15cm。
局麻:用 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局部逐层浸润麻醉。
进针: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尖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此时将针芯缓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测压与放液: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若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适量脑脊液,送检常规、生化及细胞学等检查。
拔针:穿刺完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4.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穿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意识、瞳孔、血压、呼吸等,以及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进行腰椎穿刺后,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剧烈晃动。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定期复查,以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