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病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
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有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但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排空延迟时,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就会反流到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使胃酸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引发一系列症状。
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多在进食后加重。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为黄绿色胆汁样物质。部分患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表现,长期患病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
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病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胃内胆汁反流情况以及胃黏膜的损伤程度。还可通过胃吸出物测定、同位素测定等方法辅助诊断。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因素也会影响胃肠功能。患病后需积极就医,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