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幼儿发烧 39℃可能是感染、接种疫苗、环境温度过高、脱水、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对因治疗等。
1. 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可引起高热、乏力等症状;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支原体感染常出现发热、咳嗽且咳嗽较为剧烈。治疗上,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可遵医嘱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颗粒缓解症状;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支原体感染常用阿奇霉素治疗。
2. 接种疫苗:部分幼儿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反应,一般为低热,少数可能达到 39℃。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反应。通常无需特殊用药,可通过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给孩子敷额头、擦拭腋窝等部位,一般 1 - 2 天体温可恢复正常。
3. 环境温度过高:若孩子所处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衣物过多,热量散发不出去,可能导致体温升高。此时要及时调整环境温度,保持室内凉爽通风,适当减少孩子衣物,帮助散热,一般体温可逐渐下降。
4. 脱水:孩子饮水不足或因呕吐、腹泻等丢失大量水分,导致脱水,也可能引起发热。要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喂服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若脱水严重,需就医静脉补液。
5.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儿急疹,通常高热 3 - 5 天,热退后出疹;川崎病,除高热外,还伴有皮疹、口唇干红等症状。幼儿急疹一般热退疹出后可自愈;川崎病需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丙种球蛋白注射液、双嘧达莫片等治疗。
日常要注意孩子的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若孩子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