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肝功能检查、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理特征: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肝脏内过度沉积,但肝脏的正常结构尚未被完全破坏;肝硬化则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肝脏正常结构被假小叶取代,组织结构紊乱。
2. 临床表现:肝纤维化阶段症状多不明显,部分人可能有轻微乏力、食欲减退等;肝硬化代偿期症状也相对隐匿,可能出现肝脾轻度肿大等,失代偿期则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3. 影像学表现:肝纤维化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中可能仅显示肝脏回声增粗等轻微改变;肝硬化时肝脏形态失常,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门静脉增宽等典型表现。
4. 肝功能检查:肝纤维化时肝功能指标可能轻度异常或基本正常;肝硬化时肝功能多项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5. 治疗方法:肝纤维化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戒酒等,同时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肝硬化代偿期同样以病因治疗为主,失代偿期除病因治疗外,还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腹水的治疗、预防消化道出血等。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饮酒、熬夜,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体检,监测肝脏情况。若患有肝脏疾病,务必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