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了可能是外伤、蚊虫叮咬、炎症感染、过敏反应、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1. 外伤:因碰撞、摔倒等导致局部组织受损而肿胀。在受伤初期,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肿胀部位,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以减轻局部充血和疼痛;受伤 48 小时后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若疼痛明显,遵医嘱服用布洛芬胶囊、双氯芬酸钠片、活血止痛胶囊等药物。
2. 蚊虫叮咬:蚊虫叮咬后释放毒素,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和炎症反应导致肿胀。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中和毒素。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复方樟脑乳膏等药物,能起到止痒、消肿的作用。避免搔抓,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3. 炎症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出现肿胀。如局部软组织感染,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抗感染。同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加重。若感染严重,可能还需口服抗生素治疗。
4. 过敏反应:接触过敏原后,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肿胀。首先要远离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症状较轻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症状严重时,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5. 血液循环不畅:长时间站立、久坐或肢体受压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肿胀。可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如踮脚尖、屈伸腿部等动作。休息时抬高肿胀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也可进行按摩,由远端向近端轻轻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皮肤防护,减少受伤和过敏的风险。若肿胀长时间不消退或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