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患者的早期症状主要为间歇性跛行,如果下肢严重缺血,会出现休息时疼痛症状,同时伴随着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那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总结认为,本病发生与以下4个原因有关:
1.年龄增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所以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其实本病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埋下了病因,到中老年时期才会发病或者加重。并且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患糖尿病:患糖尿病的人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更高,主要与糖尿病导致血管硬化、受损有关。尤其有些患者平时没有积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控制血糖水平,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对血管的危害更大。
3.吸烟:研究发现,抽烟对外周血管的危害同样非常大,80%的患者有长期抽烟史,如及时戒烟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慢病情进展速度。除此之外,平时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喝酒,经常吃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及含有大量食物添加剂的食物等,同样也会加快血管老化速度增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4.肥胖:肥胖的人群往往伴随着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并且身材肥胖给下肢带来的负担更大,所以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也比一般人高。
确诊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后,应该尽早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血管内放置支架、中药疗法,溶栓治疗法等,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治疗期间要注意远离不良因素,如及时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