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疾病,此病又叫做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好发于滥用药物者、精神受刺激者、有家族史的人身上。该种疾病发生后,患者通常会有很多种临床表现,比如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心烦意乱。若想确诊是不是该种疾病,则需要进行详细检查,比如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学检查、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引起双相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所以遗传因素是双相障碍最主要的发病因素。一般情况下,跟患病者的血缘关系越近,其发病率就越高。双相障碍通常会随着家族中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会逐代增加。
2.生物因素:该种疾病的发生也和生物因素有关,随着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以及神经免疫功能紊乱,也都会引发双相障碍。
3.心理社会因素:部分心理社会因素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但是目前尚未证实其在双相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应激事件、睡眠少、经济情况变化、吵架、季节变化,这些心理社会因素长期下去,就容易引发双相的情感障碍。
导致双相障碍的常见因素有以上这几种,得此病后,临床一般都采用药物缓解症状,最有效的药物是锂盐、氯丙嗪、奥氮平、丙咪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以外,患者也可以配合其他治疗,主要包括认知疗法、人际关系训练、电抽搐治疗、改良电抽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