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描述:
排便困难,肛裂
10年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无,偶尔用润肠要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最好是快捷的方法,药物治疗也行
病情分析:
多数是习惯性便秘的可能,当然可以口服导泻的药物啊.但是这个长期吃导泻的药物可能导致依赖的啊.所以不能仅仅靠药物啊.另外建议看看肛肠科的医生亲自检查是否是有肛门狭窄和痔疮啊.严重的痔疮需要同时治疗,可能需要手术.
指导意见:
便秘关键是首先注意排便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问题.一定要禁烟,酒,辛辣食物.养成定时大便习惯,有便意时一定要尽快上厕所.每天多吃蔬菜,香蕉,红薯.蜂蜜.就一定会改善.口服鲜竹沥有作用.另外如果几天未解可以用开塞路,或肥皂条塞到肛门内润肠通便.但是动作一定要轻柔,防止损伤肠道.
病情分析:
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
指导意见:
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正常,但粪质干燥,排出困难;或粪质不于,排出不畅.可伴见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暖气反胃,大便带血等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你可以选择用中药来进行治疗 注意调整饮食 适当多喝水
病情分析:
你好:
临床症状:
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排便经常感到困难.便秘的人,不仅会因为大便滞留而使毒素吸收过多,也因大便排出缓慢而比正常人吸收过多的胆固醇.因此,长期便秘的人,面色昏黯,臃肿,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病态面容.习惯性便秘常见于原发性肠蠕动功能异常,大便蠕动输送延缓等.
指导意见:
治疗方法
中医疗法
1.便秘中药方-肠胃湿滞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干,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腹痞闷胀,舌淡,苔薄腻,脉滑小数.
【治法】行气化湿导滞
【方药】清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4.5克,姜川朴3克,炒枳实4.5克,竹茹9克,杏仁泥9克,木香3克,炒杭芍9克,生甘草3克,炒六曲4.5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冷饮厚味.
【按语】脾胃居中焦,升降之枢,运化水湿.气机不畅,湿滞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糟粕内停形成便秘.大肠的传导有赖于感的疏泄,木香配杭芍化气和肝以助疏导;陈皮理气燥湿,枳实破气,下气燥湿;清半夏,竹茹去痰湿;厚朴行气,导滞,燥湿集于一身,既能下有形之湿,又能散无形之气;杏仁上开肺气,肺气开则下泄,配茯苓渗利水湿;六曲导滞助化;甘草和药.全方破,开,行,下以理气导滞,燥湿,渗利以去水湿.
2.便秘中药方-痰浊阻阳
【症状】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胸闷,脘腹胀痛嗳气,恶心,纳呆,多形体丰腴,面色晦滞,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通阳降浊通便
【方药】薤白12克,全瓜蒌15克,桂枝5克,姜半夏9克,决明子24克,桃仁9克,杏仁9克,当归9克,皂角子7粒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冷饮厚味.
【按语】六腑以通为用,阳升阴降乃常理,若痰浊窃锯阳位,阳气失展,浊阴不降,则大肠传导失职.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瓜蒌兼能润肠通便,桂枝通阳化气,温化痰湿;姜半夏善于化痰,降逆止呕;当归,决明子,桃仁,杏仁,皂角合用,幸开苦降,润肠通便,其中皂角还可祛痰,杏仁可开肺气以泄浊阴.全方共奏通阳化痰,降浊通便之功.
3.便秘中药方-阴虚肠燥
【症状】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小便短赤,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腹胀,口臭,舌红,苔黄燥,买滑数.
【治法】清热滋阴,润肠通便
【方药】玄参15克,生地20克,火麻仁15克,瓜蒌仁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干姜9克,大黄10克,玄明粉20克,粉甘草10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玄明粉分次冲服.忌食辛辣.
【按语】热积于肠胃,或热病余邪未清,耗伤津液,故大便干燥难排.玄参,生地,麦冬养阴生津;赤芍配生地清热凉血;枳壳,厚朴下气破气除满;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小量又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玄明粉咸寒软坚润肠通便,配大黄软坚泄热,尤其宜于肠道燥结;麻仁配大黄亦泄热润肠通便;干姜幸热,配大黄幸开苦降,又牵制大黄之苦寒;桃仁,杏仁,瓜仁润肠通便,杏仁又能宣肺降气;甘草和药.全方滋养阴液,清热润肠,以达通便之功.
4.便秘中药方-肺肾阴虚
【症状】大便秘结,有便意,便不出,口干,声音嘶哑,手心灼热,夜寐盗汗,小便黄浊短少,舌红,少苦,脉细数.
【治法】滋补肺肾,升上通下
【方药】北沙参10克,麦冬9克,玄参9克,石苇9克,冬葵子10克,知母6克,泽泻6克,生地12克,杏仁9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辛辣.
【按语】肺系疾病或热病之后,导致肺肾阴虚,失其濡润,则燥热内生,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阴不足,失其清润肃降子功能,通调失常;肾主二阴,肾失濡润,阴虚内热,则便干结.方中取北沙参入肺,补益肺气,清热滋阴,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使肺气清肃下行;麦冬养阴清金,与生地,玄参配伍,使金水相生,则水源不竭;知母清热除烦,长于滋阴降火;泽泻渗湿而不伤阴,使热从小便而出;石苇清肺金而滋化源;冬葵子滑润利窍,为治二便不通之上品;更加一位苦杏仁,为药之舟桨,开提肺气,收到上开下行之效,“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之说,故在滋阴益肺同时,酌加杏仁,桔梗之类,常会得到阳升阴应,云行雨降之妙.全方滋阴补肺益肾为主,辅以开题清利之品,使阴回濡润,清上通下,则便通.
5,阴寒内盛,阳气虚衰型
此病多由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产后气血不足,年老血虚等造成.此病宜温中导滞.
药方:新荟皮9克,甘草6克,附子6克,白蜜3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晚饭后一次服完.
6,阴虚血燥,水亏火盛型
此病皆因津液枯涸,传导失职而造成.此病宜滋阴养血,润肠导秘.
药方:当归15克,麻仁9克,郁李仁9克,瓜蒌仁12克,制大黄6克,黑芝麻9克,松子仁10克,冬瓜仁9克,
炒枳壳9克,桃仁9克,杏仁9克,焦谷芽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7,习惯性便秘型
此病是由于胃内或肠中食物未完全消化或消化道蠕动力减弱形成食滞,致使胃肠内积存过多的气体,液体而膨胀,亦致于气不下降,出现便秘.此病宜行气导滞.
药方:厚朴15克,藿香12克,苏子12克,大黄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西医治疗
1.刺激性泻药.这类泻药及其体内代谢产物直接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强,从而促进粪便排出.如果导片,蓖麻油,大黄等.此类泻药是便秘病人最常自服的药物,如果长期使用能引起肠道应激性降低的副作用,所以不宜常用.
2.是稀释性泻药,又称容积性泻药.这类泻药能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积增大.同时它们口服后很难吸收,能在肠内形成很高的渗透压,使水分和食糜容量增大.由于容量大,肠道被扩张,机械性地刺激肠道,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这类泻药有硫酸镁,硫酸钠(芒硝)等.
3.润滑性泻药.如液体石蜡,食用油等.这类泻药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液体石蜡口服或灌肠后不被吸收,同时可以阻碍肠中水分的吸收.作为理想的通便剂,但有油渍污染内裤的现象,长期应用可干扰维生素A,D,K以及钙,磷的吸收.便秘的西医治疗方法,如何治疗便秘,如何预防便秘
对以上泻药可按作用时间选择应用.稀释性泻药作用时间快,服后4-6小时即可排出水样粪便,常伴有腹痛,主要用于急性便秘,顽固性便秘,不宜长用,服药后应多饮开水.刺激性泻药作用慢,宜临睡前服用,服后6-8小时排便.润滑性泻药适用于年老体弱者,液体石蜡每晚临睡前服10-20毫升,第二天早晨起床排便,有利于养成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
【选用非处方药】
1.西药:乳果糖,比沙可啶,甘油栓,开塞露. 2.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实用偏方
▲每日早晨起床后空腹吃梨2个,连服二周以上,有润肠之功.
▲鲜红薯叶500克,花生油适量,加盐适量炒熟后当菜吃,每日服1次以上.
▲枳实10克,每日1剂,水煎服.也可稍加大量,泡沸水当茶饮.
▲番泻叶20~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老年,体弱,产后不宜服.
▲冬瓜瓤500克,水煎汁300毫升,一日内分数次服下,润肠通便.
▲生附子15克,苦丁茶9克,炮川乌9克,白芷9克,胡椒3克,大蒜10克,共捣碎炒烫,装入布袋,置神阙(肚脐),上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日2次,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取菠菜200克,猪血150克同煮,熟后放盐少许,然后饮汤.
▲取草决明30克炒至适度,研碎,用沸水冲泡5~10分钟,每日l剂代茶饮.
[编辑本段]预防保健
1,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食品,粮食如麦麸,糙米,玉米面,大豆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蔬菜如芹菜,韭菜,豆芽菜,茄子等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5,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6,每晚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7,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8,通过自我训练,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早餐后5~10分钟定时入厕,即使有时排不出,也要养成定时习惯,每日坚持30分钟.坚持自我训练3个月,直至完全形成定时排便习惯为止.
9,多用产气食品:如生葱,洋葱,生黄瓜,生苤蓝,生萝卜等,利用它们在肠道内的发酵作用,产生鼓肠,以增加肠蠕动,利于排便.
以上是对“我是习惯性便秘,请问如何治”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温馨提示:
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水有轻度通便作用
就医 疾病信息 健康经验 症状信息 手术项目 检查项目 健康百科 求医问药
用药 药品库 疾病用药 药品心得 用药安全 药品资讯 用药方案 品牌药企 明星药品
有问必答 内科 外科 儿科 药品 遗传 美容 检查 减肥 中医科 五官科 传染科 体检科 妇产科 肿瘤科 康复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环境 皮肤性病 营养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养生 医院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