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水泡可能是局部受压、摩擦刺激、皮肤感染、营养不良、环境因素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减压、减少摩擦、抗感染、补充营养、改善环境等。
1. 局部受压:长期卧床使身体局部持续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水泡。要定时为病人翻身,一般每 2 小时一次,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减轻压力。对于已出现水泡部位,避免继续受压,可在水泡周围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
2. 摩擦刺激:床单不平整、衣物粗糙等摩擦皮肤,易引发水泡。应选择柔软、平整的床单和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若水泡较小,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让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需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液,再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预防感染。
3. 皮肤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皮肤,可引起炎症反应出现水泡。需保持皮肤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细菌药物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进行治疗。
4. 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病人若营养摄入不足,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易出现水泡。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
5. 环境因素:室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状态,增加水泡发生几率。应保持室内温度在 22 - 24℃,湿度在 50% - 60%,及时为病人擦干汗液,更换潮湿衣物和床单。
日常要密切观察病人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翻身检查。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治疗,以促进病人皮肤恢复,预防水泡进一步发展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