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与骨折在受伤原因、症状表现、疼痛程度、肿胀情况、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
1. 受伤原因:崴脚多因行走时姿势不当、运动中突然扭转等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骨折常由直接暴力撞击,如重物砸伤,或间接暴力传导,如高处坠落时身体重量的冲击力引发。
2. 症状表现:崴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活动踝关节时疼痛加剧,一般关节活动尚可;骨折除疼痛外,还可能出现畸形,肢体外观改变,异常活动,即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活动的情况。
3. 疼痛程度:崴脚疼痛相对较轻,多为钝痛或酸痛,在活动或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明显;骨折疼痛剧烈,呈锐痛,且持续时间长,即使不活动也会有强烈痛感。
4. 肿胀情况:崴脚肿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逐渐出现,范围相对局限;骨折肿胀出现迅速且程度较重,范围较大,可能伴有皮下淤血。
5. 治疗方法:崴脚早期多采取冷敷、制动、抬高患肢等措施,后期可进行热敷、按摩、康复训练;骨折一般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复位,包括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之后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严重的还需手术内固定。
日常要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选择合适的鞋子,行走或运动时留意周围环境,避免意外受伤。受伤后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确保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