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应该做血常规、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骨髓象检查、铁代谢检查等。
1. 血常规: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基本检查项目。通过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通常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小,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
2.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这些指标变化有助于诊断缺铁性贫血,并反映体内铁的代谢状态。
3. 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存的敏感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铁缺乏的重要依据。
4. 骨髓象检查: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
5. 铁代谢检查:除上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外,还可进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等,缺铁时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升高。
缺铁性贫血患者日常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监测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