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血常规、血清铁及铁蛋白测定、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骨髓穿刺检查、基因检测等查出来。
1. 血常规:血常规是筛查贫血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若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贫血,同时结合其他指标可进一步分析是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 血清铁及铁蛋白测定:血清铁及铁蛋白测定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同时血清铁蛋白降低,高度提示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其数值变化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治疗及监测有重要意义。
3. 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当血常规提示大细胞性贫血时,需进行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缺乏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等。准确测定这两项指标,能为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4.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贫血,骨髓穿刺检查很有必要。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等,可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比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在白血病导致的贫血中,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5.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相对较少用,主要针对一些遗传性贫血疾病。某些遗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贫血等,是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通过基因检测,能够明确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并为遗传咨询和家族成员的患病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进行相关检查时,要积极配合医生安排,如实告知自身症状、病史、用药情况等信息。检查前遵循医生的饮食和作息要求,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若检查后确诊贫血,应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各项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