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饮酒、过度劳累、严重睡眠不足、潜在心脏疾病突发、服用特定药物等可增加睡觉中猝死风险。
1. 大量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对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饮酒,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扰乱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增加睡觉中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同时,酒精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呼吸中枢,严重时可引发呼吸骤停。
2. 过度劳累:长时间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会使心脏和其他器官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心脏长期高负荷运转,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问题,在睡眠中就可能因心脏功能突然衰竭而导致猝死。
3. 严重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严重睡眠不足,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风险,进而提高睡觉中猝死的几率。
4. 潜在心脏疾病突发:一些隐匿性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平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在睡眠中,由于身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心脏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这些潜在疾病容易突然发作,引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导致猝死。
5. 服用特定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影响心脏功能或导致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比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个体对药物敏感,可能会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在睡眠中增加猝死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大量饮酒。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若有基础疾病需用药,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切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以降低睡觉中猝死的风险。